
寧波日報 江東童王河的美麗變遷
寧波日報 江東童王河的美麗變遷
發表時間: 來源: 作者:
在江南水鄉,許多人的記憶深處,都珍藏著一條“可游泳的河”,它或大或小、或長或短,卻都承載著人們濃濃的鄉愁。依水而建、伴水而興,江東將鐵腕治水與推進“三改一拆”、產業轉型升級聯動,以破竹之勢打贏“清三河”攻堅戰,轄區53條內河水質全面提升,“可游泳的河”漸次回歸。
童王河,對于江東區東郊街道仇畢社區居民盛忠定來說,就是那條深藏內心充滿意義的河。
童王河全長567米,流經江東區現存最大的“城中村”仇畢社區。今年50歲的盛忠定是土生土長的仇畢人,對于家門口的童王河有著深厚的感情。
“在我小時候,童王河的河水非常清澈,母親就在河邊洗菜、淘米,父親挑水回家洗澡、燒水,家里的全部生活用水都來自童王河。”盛忠定回憶道,讓他念念不忘的是,一到夏天,村里的孩子就會下河游泳、扎猛子、捕魚和摸螺螄。
然而,令盛忠定頗為無奈和惋惜的是,20年前開始,隨著村里的人口增多、工業企業興起,童王河不斷受到侵蝕和污染,河道越變越窄,水體變黑發臭。“我女兒現在21歲,根本就不知道童王河還能游泳。河里的魚,15年前就已經看不到了。”盛忠定說,以前村民們環保意識都比較淡薄,他親眼看著童王河變黑變臭心里很不是滋味。至去年,童王河成了一條垃圾河。
痛定思痛,去年江東區啟動“五水共治”三年行動,包括童王河在內的15條“黑河、臭河、垃圾河”成為江東區內河治理最重要的戰場。這么一條“黑臭河”,要如何摘掉黑臭的帽子?經過排摸,童王河整治任務清單很快被列出,將采取垃圾清理、河道疏浚、生態治理等手段進行綜合治理。然而,治水的道理說起來很簡單,真正做到卻不輕松。
首先擺在治水者面前的是一座5萬多立方米的“垃圾山”,這座“垃圾山”是周圍建項目時建筑垃圾沒有及時清運,部分居民裝修新房后偷倒廢物堆積而成。垃圾一日不除,無論刮風下雨,童王河都將整天受到污染。
東郊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葉孝國是童王河的“河長”,童王河河畔的垃圾清運過程令他記憶猶新。從2014年3月底開始,東郊街道組織4臺挖掘機、40輛大型裝卸車,連續清運半個多月終于將垃圾移除。由于中心城區大型工程車輛白天不能入內,清理工程只能在夜里實施,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忙至凌晨兩三時。
跟所有“城中村”受污染河道一樣,生活污水直排是造成童王河變黑發臭的最直接原因。據葉孝國介紹,此前童王河兩側的仇畢社區總居住人口有2萬余人,是外來人口的主要集聚地。“城中村”房屋設施簡陋,生活污水大多直排,有的甚至將簡易公廁直接建在河邊,甚至大小便也直排河道。另一方面,肆意滋生的違法建筑不斷侵占著河道,童王河有些地方寬度甚至不到5米。
治水,問題在水里,根子在岸上。江東區將童王河治理與仇畢社區的“城中村”改造、產業轉型升級結合起來,于去年4月份啟動了仇畢社區的拆遷改造工程,搬遷所有住戶,累計拆除童王河沿河違法建筑7100平方米,并強制關停污染較為嚴重的沿河石板加工廠8家,封堵排污口35個,河道疏浚11000立方米,將河道寬度擴展至25米,種植沿河綠化12000平方米。至此,江東區下好了恢復童王河原貌的最關鍵一棋。
實施科技治水是江東區快速修復童王河水體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在童王河,一項國內領先的生態治水技術正被采用,新技術名為光催化水生態綜合修復技術,主要通過新型環保光催化材料在太陽光的照射下,把造成河道水體黑臭的有機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,在實現凈化水體的同時建立河道自清潔生態平衡系統。這就相對于給河道進行中醫調理,真正實現了對內河的標本兼治。
“真想不到,記憶中的童王河又回來了。”近日,當盛忠定時隔多月再次來到童王河時,欣喜地發現昔日黑臭的童王河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依稀有了他小時候的模樣。在春日和煦陽光的照射下,童王河水光漣滟,兩側新植的綠化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,一幅“春來江水綠如藍”的秀麗圖景。
據第三方機構最新監測顯示,目前童王河水質已經達到了國家地表水四類水標準,透明度1.5米,COD(化學需氧量)在30以下,據達到可游泳的水質標準即地表水三類水的目標僅一步之遙。
可以預見的是,在不久的將來,童王河將恢復成居民家門口“可游泳的河”,水清、岸綠、景美,童王河漸次展現出新的靚麗身影。